剧情介绍

  他们是六个有着不同境遇,但都一心想挣脱生活束缚的人。他们努力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同时又在原有的生活中痛苦挣扎。一场卡拉OK大赛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许赢得了比赛就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出租车司机比利是个安分守己的年轻人,虽然在刚刚出狱的女老师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灰暗的观念,但他仍旧坚信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女友与自己的朋友通奸的事实让比利大受打击,与女友在酒吧不欢而散之后,他遇到了同样是人生失败者的女孩苏西,二人同病相怜,阴差阳错地一起踏上了追寻梦想的征程。在这过程中,二人互相鼓励,给了彼此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
  同样想改变生活的还有被工作压得近乎崩溃的推销员托德。他有着向往成功的美国式梦想,为了家庭生计他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累得筋疲力尽,却得不到家人关怀。一怒之下,托德离家出走,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有着天使般的嗓音,却迫于生活而拦路打劫的刑满释放人员瑞格,出于相同的爱好,两人开始了疯狂的卡拉OK之旅,并在旅途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四处流浪的中年歌手瑞奇则在教堂里意外地发现刚刚丧母的女孩丽芙竟是自己的女儿,这个突然出现的亲人让他措手不及。而丽芙则为了得到失去已久的父爱,坚持跟随父亲一起上路去参加歌唱比赛。
  虽然这六个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但却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参加在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城举办的“卡拉OK”大奖赛,为了赢得比赛,他们不惜旅途奔波,进出一个个充满破锣嗓子的酒吧。上演着一段段笑料百出但却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经过长途跋涉,六个人终于如愿以偿的参加了歌唱大赛。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们各有所得。丽芙不仅与父亲互相谅解,共享天伦之乐,而且与初次邂逅的比利一见钟情;而销售员托德也重获妻子的关怀,开始了自己事业的新一轮冲刺;瑞格虽然因为抢劫被警察击毙,但在生命的尽头,他得到了最宝贵的友谊;而苏西则继续着她成为明星的梦想。

评论:

  • 圭景澄 4小时前 :

    不看到最后,你可能不知道这终究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性、自由、责任、回归……说白了这是一个老套路。讲故事的方式还算新颖,里面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是代差,母与女、父与女……只是给中年莱达大量性暗示镜头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发腻。达科塔·约翰逊的身材还是这么好,象征意义强烈,也让中年莱达看到了自己。片子的最终是回归的,并没演绎出一场悲剧。有点味道,但也有点刻意。

  • 司寇问凝 6小时前 :

    Maggie犹如写散文一般创作了这部作品,情绪高于故事。如此女性,如此细腻。

  • 崔沛白 9小时前 :

    #watershed# 对无条件母性这种说辞的一次击碎。是非常少见的一种电影(大约跟文本有关),聚焦的所有人物都是女性,男性只作为工具人/背景板/人生中的干扰项存在。

  • 尉春柔 0小时前 :

    Flashing Back Memories

  • 卷乐然 2小时前 :

    人生每一步选择,都进一步导致更多不同的选择。有时殊途同归,但过程各自曲折。

  • 戈北嘉 5小时前 :

    我觉得拍得很对我的胃口,让我聚精会神地看了俩小时。埃莱娜费兰特的《碎片》里写道,“碎片就是感觉痛苦不安,这种不安源于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们的声音会淹没在这堆碎片中”,我觉得本片就很好地表现了母职中的各种碎片。做父母是需要很多爱和勇气才能承担起责任的,如果这样的责任被强加在身上,人就可能会被生活的碎片撕裂,就像女主说的一样。我觉得把孩子培养成片中一样妈妈一走远、玩具一丢就崩溃几星期的样子是很失败的,不过培养成我这样拒绝任何attachment的无情样子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大概只有有时间有精力搞平衡的父母才会有相对正常的孩子。镜头语言除了某些大特写略做作之外,转换节奏和人物拍摄都很自然。剧本也很自然,就算没有埃莱娜书里标志性的人物独白,我也能理解女主表情和行为,感觉和演员配合得特别出色。

  • 塔丹寒 2小时前 :

    演员找得真好,年轻时的样子和现在还挺像。三个女人一台戏,完全撑起了整部影片。Olivia很适合演这种“自私”“不正常”有点阴暗的角色。就片子呈现的这些,让我还没有觉得几个小女孩很聒噪,反而是身处那样的家庭环境下让我更觉得窒息。现实生活比电影呈现的难多了,所以母亲的痛苦才要更强调。

  • 文初 0小时前 :

    3,不少的段落让我真心感到孩童的吵闹和恼人,所以近年自己是否适合生儿育女要值得商榷了

  • 仁敏慧 1小时前 :

    好看,很有自然感的镜头,配乐绝了,但是全网找不到!

  • 图门涵亮 7小时前 :

    不知为何看这个让我想起了 蓝色茉莉 但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共鸣

  • 少罗绮 1小时前 :

    设置两组母女做对照是基本操作了,但一人孤身去外地游玩,被一大家子人包围这种惊悚片的桥段,在女性题材里则可能是首次尝试,这种氛围的营造也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对片名的呼应处理的很自然,女儿的失踪、玩具的失踪、母亲的失踪串起了整个主线。就其表达的主题,个人还是倾向于表现身为人母的压力,否定人人都能成为好母亲的必然性。缺点一方面是生活琐事的力度不够,女主一系列行为还不够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就是节奏和对话的确很生硬,构图里面虚焦特别多,不成熟的感觉非常明显。

  • 厉涵瑶 8小时前 :

    与男性不同,女性对于情感的负担更重,“母亲”这个身份折磨束缚着女性,煎熬的母亲们!

  • 婧弦 5小时前 :

    像是一个脱离现实元素的《孩子》,即便自己有了孩子而且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但是主角自身的性格依旧充满着幼稚和孩子气。拿走别人家小孩的洋娃娃像是一场恶作剧,也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感动。当自己身上的那成伪善假面被撕开,似乎一切看上去变得释然,但算不上完全释然,未来的母女关系将会走到何方,可能连她自己都不知道。

  • 任吉玟 0小时前 :

    情绪引导叙事。和前夫吵架那段“我花了那么多力气从那个家跑出来”拔高了整个电影, lost daughter不是被主角扔在家的女儿们,而恰恰是没有被母亲教导过爱的主角本人。结局还蛮突兀,讨论区说是主角的幻象,这个比较能说通,毕竟“不懂爱”的能力很难不代代遗传。(我也非常乐意在电影中看到这样刻画细腻的“不负责”母亲形象)

  • 卫小妹 3小时前 :

    220115看完,这确实是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的电影

  • 娅岚 7小时前 :

    3.0,科尔曼的哭戏啊,令人怜惜又坚忍不拔,华语圈谁能比肩呢?如果可以把现时的情景设计得更精妙一些,影片或许会更成功,不要低估观众的共情力和思考能力,导演想讲的其实在现在的叙事中已经有所提现,过去的种种呈现显得太过刻意。云淡风轻但时而澎湃,就是我们对情感创伤和心路历程最贴切的抚慰和亲昵。

  • 卫宁辉 3小时前 :

    《小时代》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好演员不一定是好导演;如果才华尴尬,千万不要随意尝试氛围;女性主义电影快被平庸的本质和矫揉造作的氛围感给玩死了。

  • 弥雯丽 5小时前 :

    情绪好像已经可以到五星了…总觉得导演找到了一种很适合拍费兰特的方式,不稳定的镜头随着人的移动在晃动,特写的镜头,难以克制的情绪或者是压抑的情绪…洋娃娃、母女关系、女儿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特点(眩晕)、寻找自己、走出去、海边度假、别墅、租客与租户、文学、读书、车、性…所有这些都来自费兰特构建的世界…她好像只要从其中随意选取一些人物关系,一些元素,一些场景就可以构筑出另一部小说!并且,这个世界不是可以被任何一个人完全共情的,读者可以去感知其中的片段,但无法说这就是自己,于是就有了一种窥探别人生活乃至世界的感觉…现在已经不是简单说爱她,而是迷恋…迷恋她用文字所构筑出的这个世界,迷恋她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个性!

  • 宁浩言 9小时前 :

    其实是一部心理惊悚片,很多场景甚至拍得很恐怖、而且缺乏理性与逻辑,一个接一个疯狂的假想敌,其实都是主人公当时精神状态的写照,所以其实观影的注意力不用太放在一些略显费解的细节上,反倒是可以侧重于指涉女性生存困境的段落。对于男性权威的恐惧、和女性之间明暗斗争的顾忌、以及家庭身份和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都贯穿在整部作品之中,没想到这是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第一部作品就融入了这么多的观点与表达,挺厉害的,而且影像质感也不错。不过个别段落有用力过猛之嫌,稍微做作了一些。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来形容科尔曼的表演吧,就是把一部美国电影活生生演成了一部北欧文艺片。

  • 中吟怀 2小时前 :

    导演的双线叙事和细腻特写描绘成为母亲后那些暗处的痛苦,并且这些痛苦曾被“母爱无私”道德绑架,连出现这种想法都是罪过。情绪表达很到位。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